描述:今日文章篇幅很短,但字字都值得仔细推敲。读完之后有什么感觉或是想法,欢迎来这里分享你的观点。大家一起交流探讨。
1.我们对身边遇到的每个人正在交往的,或者是擦肩而过的人,或多或少都会有一些评判,区分高低,贵贱,美丑,就如文章中所说,有可能我们轻视了别人,但我们自己却不自知。 我不敢说这个世界上有谁是完全100%的一视同仁的。你遇到一个长的好看的,温柔的,你不免得就想去亲近他,同样的两个人一个五官比较立体,一个五官比较普通,那你肯定是倾向于将目光放在五官立体的人身上。自己都不能做到100%的去一视同仁,我凭什么去要求别人一定要一视同仁他周围的人呢包括我。 但是我一定要确信的是,对于别人的这种评价,我自己会有一种什么样的内心感受,我是否摆正了我自己的位置,我是否对我自己有足够清楚的了解,哪怕别人的这种评价或者说这种分类是很不客观的,只要我足够的了解我自己,只要我是足够健康的,那么我就拥有抵制这种不客观的评判的力量,当我足够健康,我甚至都不需要去刻意的去抵抗,因为他的所谓的这种评判对我而言,甚至没有任何的攻击力。 2.但是我们不能放任我们自己去随意的下一个评判。就像现在很多人怦然心动,回眸一笑,仅一面之缘就生死相许,这样的结果最终可能是双双殉情。我们只有让自己足够多的去了解,你可能想要去评判的,或者说你可能想要去接近的这个事物,那就去足够深刻的去理解他,这样你才会得出一个对他比较客观的评判,比较客观的结论,对于你而言,你可以更清楚的了解你周围的事物,而对于对方而言,你的客观评价不会伤他太深,对于一件事而言,你客观的描述或许会让你更加清楚的看透它的本质。 3.每一个人都是自恋的,都是以自我为中心的。就好比我们轻视别人不自知,但是别人轻视我们却是非常敏感的。 我觉得重点在于你愿不愿意放下自己。这让我想到一个画面,在一片黑夜里面你是一盏灯,但是这个灯的亮度可以随意的去调节,当周围出现星星点点的萤火虫的时候,你是否愿意把自己的光亮调小一些。然后去尽情的看清楚周围的萤火虫,去发现他们每一个人身上的闪光点,去让别人的光芒有机会在你的身边绽放。即便你是有能力的,你也不是把自己的光芒调至最大,虽然你可能去会去照亮别人前方的道路,但同样的你会吞噬这片黑暗,可你不能确定的是对方一定需要你这一片光,有可能对方正在享受黑夜。
轻视就其对象而言,可以是轻视自己或轻视他人,其中轻视他人更甚一些。在平时生活中和理论层面的轻视是完全不一样的,在理论层面,我们的理智告诉我们,不能轻视别人,那样是不礼貌的,也是个人修养和素质问题。但是一旦回到现实社会中,我们就会发现,这套理智层面的东西完全不管用,我们有一种感觉会对轻视非常的敏感,深怕别人轻视自己,所以在各个方面都尽力做到最好,从而来获取别人的称赞,躲避别人的轻视。同时另一方面,我们又在不经意间看到别人不如自己的一面时,早已在心理暗暗的轻视过对方很多遍,觉得他不如自己。这就是别人对自己轻视很敏感,自己对他人轻视又很迟钝。除非经过长期的思想观念的提升和转变,真正从人格的角度将众生平等的观念深入人心,才可能消除自身轻视的毛病,否则,别看嘴里说着不轻视他人,但是行为已经很诚实的告诉对方,我就是看不起你。
在没有看原文,只看标题,我就在想我对于轻视的理解是什么?就是指用一种轻蔑的眼光去看待另一个人,里面存在着一个从上往下看的视角,也有着一种比较,我强你弱,我大你小,我重你轻,就是一种不平等的状态。我认为只有少部分人会用这种眼光去看待别人。但读完原文之后,从作者叙述的事情来看,原来这就是属于人的一种人性,需要去克服。 要是换做以前,我会觉得这样的克服会很难,因为好像人就是骨子里会把人分成高低、贵贱之分,或者是职业角色的优劣之分。但是经过近半年时间跟随着马老师学习,我明白轻视实际上它的本质就是一种贴标签的思维模式,而这种标签思维更核心的问题就在于一些人总习惯以偏概全、刻板印象,没有把一个人当成是变化中的生命体,那要打破也很容易,就是对于站在面前的这个人,用心去感受,用眼睛去观察、用皮肤感觉去感受、用嗅觉去嗅到、用耳朵去听,充分利用,全面了解,在了解的接触上再做判断,那么你不会去轻视任何一个人,而是会发现人是如此奇妙的生物体,你也会更加相信这个人做这件事或是现在这个模样是有原因的。 所以我很喜欢文中的一句话:“没有人愿意被人轻视,也没有任何一个善良的人愿意轻视他人。”与诸友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