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心理学|马老师讲解:主我、客我、镜我

马老师:关于主客我,大家可以这么理解,你正在照镜子,镜子里的你,和镜子外的你,都是客我,也就是客观上能被感知到的这个客体,这个对象,就是客我,主我是这种感知力,因为我们是活着的,所以我们有感知力。这种感知力,这种认识客体的动力就是主我。

客我是对象,它相当于客体,也就是实实在在存在的。当然这个实实在在存在的包括看得见的物质和看不见的精神。物质好理解,你的身体,你的影子都是物质的;看不见的,比如我是个诚实的人,这是精神面的,也是被认识的范畴。而谁去认识这些客体呀?是主我。

死的人就不具备主我,因为他们没有感知力,没有动力。而动物也没有主我,因为动物没有我的概念。但是动物是有感知力的。人刚出生也是没有我的概念的,但有感知力,当形成我的概念的时候,主体意识和“我”这个概念合而为一,就变成了主我。

学员:就是具备认知能力的就是主我,能认知我的是主我,是吗老师?

马老师:这种力量,就是主我。比如在荣格的分析心理学中没有主客我的概念,但是荣格有个概念叫生命力,也叫力比多,这可以理解为主我。荣格认为这是人生而具备的原始生命力,也就是咱们常说的心理能量。皮亚杰认为,人生来就是为了适应环境,适应环境的这种力量是主体的力量。但皮亚杰没有用主我的概念。客我是被认识的对象,主我是有认识的能力的主体。

学员:我认知到的我就属于客我,能这样理解吗

马老师:可以,不管这个认识是什么方面,是精神的,还是物质的,都是客我,它可以以各种标签性的词汇来表达。举个例子:“我感觉我是一个很笨的人”,这一句话里既有主我也有客我。主我是什么?主我是能感觉的这个我,具备“能感觉”这种能力的我,“我感觉”这个“我”就是主我;客我是什么?“很笨的人”就是客我。这就是英语语法上常说的主格和宾格,主我就是I,宾我就是ME

主我是什么

主我他是一股能量,你平时换衣服,你照镜子,镜子里的那个形象就可以算是一个客我;或者我们在做意象的时候照镜子,想象的那个意象中的自己,你对它的态度态度、评价,其实也可以算是客我。而能够有评价能力的这个我,就是主我。

我们在意象里,尽量不要去调整客我,我们要调整的是主我对客我的态度。你一照镜子,镜子里出现了一只蛆,或者大蜘蛛、大老鼠,特别恶心,你不要让镜子里的那个形象发生变化,你要变化的是你对这只蜘蛛,你对这只蛆采取什么态度,这个东西才重要。如果你这个态度发生变化了,镜子里的那个形象立即就会发生变化。但是如果说你把镜子里的那个形象给他做出改变了,一段时间之后,他还会再变回来。虽然在NLP这种技术当中,经常是改变镜子里的那个形象,但是你会发现这是一种催眠的手段,催眠的手段容易转化。为什么?因为催眠的手段是外界的力量进入你的大脑,但是你自己的问题大部分是没解决的。那如果说你这个态度发生变化了呢?那就不一样了。你这个态度发生变化,在一定程度上是你这个价值观发生变化了,是你这个人自身发生了变化。所以你会发现,当你照镜子,照的镜子里边的那个人是你平日里特别不喜欢的状态,比如说你平日里认为你是个女生,女生就应该像男人一样,女人又不输给男人。结果呢镜子里出现的那个女人,温柔温婉娇羞,甚至还有一点狐媚,像狐狸精一样妩媚,你就无法接受了,你觉得,我照镜子怎么是这样啊。如果说这种情况下接受不了,那就一定会出现心理问题。

所以说,能感觉的、能感知的,能感觉情绪,以及能调动心理能量的这个我,其实就可以算是“主我”,它本质上就是意识流,它就是一股劲,或者说我们称之为主观能动性的也是“主我”。

客我是什么

客我是对象,客我是内容,客我是一种呈现形式,就实实在在存在的那个。

主我和客我之间是什么关系呢?他们俩之间是怎么联系到一起的呢?

一个人在诞生之初,客我是不存在的,主我存在吗?主我存在,因为这个人生下来之后,他是有力量的,他是活的。但是,这个时候不能称之为“我”,它只是一种力量,是一股劲。这个时候孩子是没有“我”这个概念的,那么当他成长到一定程度,大约到6-8个月的时候,这个孩子开始有“我”的概念了,这个时候“客我”就已经产生了。

精神分析学派的客体关系理论认为,人从生下来的时候就有“我”的概念,甚至还有的理论认为人从没出生的时候就有“我”的概念。我认为这是有意义的,因为治疗精神病的时候,你会发现他确确实实有些东西就是在刚出生或没出生的时候所造成的。还有一种说法叫精神胚胎,就是精神病胚胎,这个人在妈妈肚子里的时候就有精神病,或者说就有精神病的种子,这不是遗传基因所导致的,其实是一种后天培养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精神病人格,当然这是一个备受批评的理论,我们知识给大家补充一点知识。

6-8个月的时候,孩子出现了客我。这个时候的客我是什么?这个时候的“客我”是外界给予孩子的评价或外界给予他的期待,之前讲课我们讲“社会角色”,我讲过了,在一定程度上社会角色是社会赋予你的,是别人赋予你的。那么当孩子6-8个月的时候,这个小孩就已经在被他的监护人赋予了某种角色,或者说他能感知到他的监护人对他来说有某种期待,也能感知到这个监护人跟他有某种互动模式。这个监护人实际的、客观存在的态度,他是能感知到的,互动模式他也是能感知到的。这个孩子的客我就开始成型了。那么他就会按照这个客我,这个形象去重新塑造自己,这个客我就会跟主我进行沟通,那么这个主我就会把自己塑造成为“客我”“该有”的状态和样子,这就是客我形成的过程。

那么这个时候,这个主我,不仅仅是把监护人对他的期待和态度模式完全内化成自己的客我,而且会用主我进行解释。

举个例子:一个监护人,重男轻女,他自己的孩子生出来了,是个女孩,那这个监护人对他的孩子就会有一种期待——希望他这个孩子是男孩,或者经常会说一句话:“你要是个男孩该多好啊”,那这个时候你就会发现,这个孩子她其实会慢慢接受这种期待。为什么呢?因为监护人只要有这种期待,他就会通过自己的行为,通过自己的言语,潜移默化的转移到这个孩子的身上,那么这个时候这种期待塑造的这个“我”就是对方赋予她的客我,或者说对方给予她的一个概念,给她塑造的一个概念。但是在这个过程当中,主我对这个客我得有一个解释啊,也就是说客我对于主我的意义,这个客我对于主我的意义是由主我决定的,这个问在讲符号互动论的时候说明白了:一个客体对自己来讲,它的意义是这个主我来决定的。这个时候呢,她会认同这个监护人的这种态度:“是啊,我要是个男生该多好啊。你看,男生说了算,是家里的一家之主,男人呢又很强,所以我父母是对我好,是为我好,希望我做一个强者”,她会自己进行整合,进行解读。解读完了之后她就会朝着监护人希望的那种方向去努力发展,所以你会发现这种女孩长大了之后,她身上充满着男性的性格特点,坚强,斗争,所以这其中的很多人发展到一定程度她就变成了女权主义者,她在某些事情上会非常不服输。在一定程度上是好的,但是我认为这是一种因小失大,舍本逐末的一种状态。

还有一些孩子,会产生另外的一种解读:“我的监护人不喜欢我”,那么这个时候这个孩子她的“主我”不会调动自己的能量朝着监护人期待的方向所发展。那她干嘛呢?她就把她的那种劲隐藏起来,她的性格就变的内向,内敛了。你就会发现这个孩子从小她就呈现出一种抑郁的状态。我在讲抑郁症的时候说过抑郁症有两种,生活中大多数人是由焦虑所引发的抑郁,而有一种是天生就抑郁,一上来就抑郁这部分人,其中有些就是我现在讲的。我现在讲的这种情况就是天生抑郁的原因之一,很多人天生会多愁善感。

这就是她的客我跟她的主我进行互动,主我对客我进行评价,然后以那个评价的形式展现出来,以客我为内容的形式展现出来,但是展现的方式或呈现出来的真实面貌因主我的评价不同而不同,第一种情况就呈现出来了一个男人性格;第二种呈现出来的是一副没有精气神状态。她们都不接受自己的女儿身。两者虽然都不接受自己的女儿身,但是由于主我对同一种东西(监护人对本人的期待,对女性身份的不接受、不认可)的解读不一样,所以她呈现出来的状态也不一样, 这就是主我和客我她互动的结果。

主我和客我符合符号互动论,客我的意义是主我赋予的。主我和客我永远都不分家,她们永远的时时刻刻在互动着。而且客我在跟主我互动的过程当中不停的进行变化,主我会根据客我的形象两害相权取其轻,主我永远在算账,永远是在选择对他自己来讲利益最大化的那个,然后进行调整;客我也会根据主我的选择去调整,客我可不仅仅是监护人、外界或者说社会给他塑造的那个形象或者说期待的那个形象,它后来已经是经过了主我加工的来,这就是主我和客我之间的关系。

举个例子:主我是一阵风,这阵风一直就在这儿吹着。这阵风就像一个怪物一样,在不停的寻找目标(探索世界、认识对象),如果我们(客我)悄无声息的躲在房子里,不跟这阵风产生互动,它就跟我产生不了互动。如果我的这间房子破了个洞,那房子里的空气和外界的空气是不是有了互动?那这阵风就通过这个孔进来了,进来就是主我。“洞”就是个环境刺激,比如监护人的各种行为;“进来”就是一个生物的反应,是主我所做出的一个反应,主我是活的,它是有反应能力的。当这股风进屋之后,它就可以做它能力范围之内随意的摆弄屋里的东西了,屋里的东西,包括房子本身都在接受这股风的摆弄,比如纸吹了一地。总之,人一眼就能看出屋里被风吹过。屋里的东西就是客我。客我不能自我复原,不能自动调整,都得由主我来操控。

成年后,主我和客我就都是人内心的东西来。主我和客我之间已经跟外界没有关系了,他完全就是一个人内心的东西,完全是一个人内心自己跟自己的关系。你就把一个人看成是一个封闭的个体,就比如这个人是一个玻璃瓶子,他的身体皮肤是一个瓶子的那个瓶壁,这个客我和主我就完全在这个瓶子的内部进行活动。因为自从客我诞生之后,就已经是内化了的,就已经有外界的东西已经内化到你头脑当中去了,客我肯定是被解释过得了。

我为什么提出一定要“先描述后评价,或者说只描述不评价”这个概念呢?就是因为,你会发现很多人上来之后就说我是个很笨的人,我是个很傻的人,我是个什么什么人,我是个怎样怎样的人……你看这句话“我是个什么什么样的人”就是一个客我,比如说“我是一个很笨的人”,这个“很笨的人”就是客我,这个“很笨”的概念,这个经验是怎么进入的?是早期监护人传进来的,它已经在他的内心生根发芽了,然后不停的进行互动。做了一件事情做错了,这个很笨的客我就被激活一次,他的主我就又一次对这个客我进行一次认同,然后这种循环形成了,而且永不停息的循环下去。这就是主我和客我互动所产生的一种功能叫做“解释经验功能”。然后这个人就变的越来越自卑了。

这个时候我们一定不要再去联系外界了,镜我和外界有关系,

在《社会心理学 2节 社会化与自我概念 第3单元(1)自我概念》这节课里我讲解了主我、客我、镜我的内容。镜我和客我不是一个人提出的,主我和客我是詹姆斯提出的,镜我是查尔斯·霍顿·库利提出的。1890年詹姆斯提出了主我和客我的概念,出现的早,“镜我”是后出现的,是查尔斯·霍顿·库利在1902年出版了《人类本性与社会秩序》一书,首次提出了“镜我”的概念。后来由米德这个人把詹姆斯和库利的理论发扬光大的。

那什么是镜我呢?镜我是描述的是一个互动过程,而且是一个偏重于自我内心的,有点像自问自答的互动过程。镜我强调人际关系对一个人人格的养成、对自我概念养成的重要影响。所以镜我的含义不仅仅是一个概念,它还是一个过程。

镜我有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我们所感觉到的我们在他人面前的形象,这是感觉阶段,是我们设想的他人的感觉,想象自己的言行举止如何出现在他人的眼中。

举个例子:你假设,某位女士没有穿过红旗袍,好不容易买了件鲜红色旗袍穿上了,想象着外人会怎么看她,会向她投来什么眼神?会有什么表情?“她们一定会向我投来羡慕的表情”,或者“我穿上这个旗袍在别人眼前一定是驼背的弯腰的,一点都不好看”,这是一种想象。这就是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我们领悟了别人对我们行为的判断,这个叫做“解释或定义”阶段,就是我们想象的他人的判断,想象别人如何评价自己。还是上面这个例子,你穿着红旗袍出门了,这时候,你已经获得了别人表情和反应,你就会做脑子里解读他们的表情和反应:“我这么穿一定很好看,你看他们都忍不住看我。”;“我这么穿一点很难看,他们都在嘲笑我。”

第一个步骤就是我想象的我在别人眼中的形象,这是感觉阶段,第二个步骤我这个形象已经出现在他们的眼前了,我对他们的反应做出的解读。

第三个阶段:基于对他人反应的理解,我们自己对我们的行为形成的评价,这种评价就是我们形成的自我意识,也就是“镜我”。也就是说基于我想象的我在别人眼中的形象的解读、判断,自己给了自己一个评价。

我们把这三个步骤连起来举个例子:

第一阶段:她穿上旗袍后想:“我穿上这个旗袍在别人眼前一定是驼背的弯腰的,一点都不好看”;第二阶段,她就开始想象,她们刚刚到意思就是“你穿和这个旗袍真丑”;第三阶段,她自己给自己盖棺定论:“我穿旗袍就是挺丑的,所以我以后不能穿旗袍,我得把自己裹得严实点”。这就是“镜我”起作用的三个阶段。

那么你说这个解读是咋来的呢?这个解读,一般情况下他最主要的是受早期经验的结果影响,就是你那个早期经验,也就是监护人对你的态度所带给你的。

自己对自己的看法,或自己自认为的他人对自己的看法基本是一致的,就是我对自己是怎么看得,跟我认为的别人是怎么看我的是一样的,但是与他人对自己实际的看法经常是不一致的。也就是说我们设想的他人对我们的看法影响着我们对自己的看法,我们对他人看法的设想不一定正确。啥意思呢,就是说你对自己的看法,你认为自己是一个很丑的人,你就会认为别人也会认为你是一个很丑的人,你想象的别人对你的看法其实就是你自己对自己的看法。你想象当中的那个别人就是你的投射,所以你想象中别人对你的评价就是自己对自己的评价。但是你到大街上真的去找一个实际的人问一问,你说:“我丑吗?”往往得到的结果和你想象的是不一样的。

作者简介:

马承宁,聆听安宁身体心理健康咨询中心创始人,最适合中国来访者的职业心理咨询师,是来访者最忠实的陪伴者和心灵守护者。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实用主义催眠师,心理督导师,社会医学专家,专业心理学毕业,然后一直从事职业心理咨询至今。既有理论基础,又有实践功底。从事职业心理咨询工作至今已有10年,治愈了上百位神经症患者,并历时3年半帮助一个精神分裂症患者摆脱精神类药物。

马老师在很多领域都能有效的帮助来访者解决问题,擅长婚姻咨询、人际关系心理咨询、儿童青少年咨询、神经症及性心理障碍治疗,并对利用心理学方法治疗精神分裂症和内科疾病有研究。尤其在治疗神经症方面,能够帮助来访者解决症状,重塑来访者的性格,彻底告别该种神经症。众多患者经过马老师的治疗,都已痊愈,重新过上了健康、幸福的生活。

马老师详细介绍:http://www.mchning.cn/team/info?id=3

想跟随马老师学习心理咨询,可点击《聆听安宁心理咨询职业技能培训学院(网校)招生信息》查看详情。

重点文章(点击标题即可查看):

什么样的人不适合做咨询师?

读《笑傲江湖》,来聊聊人该怎么活

总是把大便拉在裤子里的小男孩

更多精彩内容:http://www.mchning.cn/news/xlwz




蜀ICP备19002960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