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人的自我边界是如何形成的?为什么有的人很容易自来熟,有的人却和别人很慢热,这是自我边界的问题吗,那么为什么会这样呢?欢迎分享你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刚开始没有接触心理学的时候,我以为孩子长大了,离开了家和父母保持了一定的距离,这就算是孩子从家离开了,就算是离开了父母算是孩子独立了,只要他有一定的经济能力,他能够养活自己,就算是独立,但是我现在才知道经济上的独立不代表心理上的独立。因为一个人的内心决定着这个人的知情意行,哪怕他经济再独立,他的心理上没有与父母断奶,他这个人就是不成熟的,不论他年龄有多大。 就如文章中所说,成长的过程就是与母亲在心理上分离的过程。在母亲怀胎十月的期间过程当中孩子和母亲是一体的,孩子和母亲之间没有自我界限,他们是融为一体的,当孩子出生之后,他们只是有了距离上的分离,但是心理上还是一体的,婴儿在0~1岁的时候需要母亲无微不至的关照,如果没有母亲他就会死亡,他和母亲是共生的关系。但是当孩子在三岁有了独立的自我意识之后,作为父母应当去培养孩子独立自主培养孩子做事的能力。而不是事事都帮着孩子去干,处处的照顾孩子。 我们常说溺爱,溺,用水把孩子淹死,水,其实也就表示的是母亲体内的羊水,母亲的爱就如羊水,太多会把孩子溺死,这里的死不是指的真正的死亡,而是指剥夺了孩子独立生存的能力,独立生存的机会。 当孩子慢慢长大的时候,其实就是与母亲逐渐分离的一个过程,作为父母应当放手去让孩子自由的发展,当孩子遇到挫折了,我们可以给他鼓励,将他轻轻的扶起,然后再让他独自一人走自己的路,因为作为父母终究是要先离开孩子的,不能帮孩子包办一生,孩子正确的成长过程应当是孩子在前面走,父母在身后当一个守护者,陪伴者。
人的自我边界,在我看来,与上一章提到的把自己当作自己有想通之处,首先我们无论与谁相处、交往,都得有一个基本原则,就是尊重自己这样一个独立个体,同时也要遵守把别人当作别人的原则,尊重别人同时也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要有适当的边界感,不应把自己和别人太过混杂在一起,总以为和别人成为一个个体之后,我才能获得安全感,这样的状态是很不健康的,完全把自己的情绪等全寄托在了他人身上,也没有做到尊重自己是一个独立个体的原则。这样的我们是无法成长的,不成长的个体就是止步不前的,只能原地看着其他人都离自己而去,朝着更前方前进。
一个婴儿在刚出生的时候,从妈妈的肚子里出来,尤其0-1岁的时候,是分不清自己与别人的,就好像经常会见婴儿在吃自己的脚,因为他不知道那个脚是自己的,在婴儿的世界里,没有“自己”这个意识,也不会有“别人”这个意识,他们的世界是混沌一片的。 如果在0-1岁这个时间段给了孩子足够的安全感,那么这个孩子就会认为自己是可以掌控这个世界的,那么等到孩子更大一点的时候,开始会走的,这个时候父母要开始给孩子树立规则和边界,让孩子知道哪些事可以做,哪些事不可以做,这是在给孩子心里断奶的过程,那么慢慢的这个孩子的边界感也会出来,而不会去做一些伤害别人,危害社会的事,现在很多小孩子犯罪,比如强奸、谋杀等,都是因为父母没有及时的给孩子树立边界造成的。 还有另一种情况,就是这篇文章中提到的,很多人的边界很宽,很多时候分不清你我,总是想跟别人融为一体,最常见的表现是在情侣之间,女生会经常说“我在想什么你应该知道啊,你不知道就是不爱我,根本不在意我”,这样的话会经常听到。那么这种情况是怎么造成的呢?是在0-1岁的时候,监护人或者说妈妈,在照顾孩子的时候,有很多忽略,造成孩子从小就形成了“我是不可爱的,我是不值得被爱的,我随时会被人抛弃……”这样的想法,这也是造成一个人不安全感的最本质原因。其实这种人不管生理年龄有多大,心理年龄就是固着在0-1岁的时候了,是处于一片混沌的状态,那么他们也不会有边界的意识。但是对于人而言,有些需求是必须得到满足的,就像这种被无微不至的关怀,就像在母亲的羊水里的那种感觉一样,这种需求是必须要满足的,不然这个人一生都会在追求这种需求,那么在与人相处的时候,就容易造成极端化,要么我完全不信任你,要么我就钻进你的身体里,也就是要么跟人完全不亲近,要么就是马上进入特别亲密的状态,想要融为一体,但是这两种情况不管是哪一种,都是没有边界或者说边界太大的表现形式。 所以,太宠溺孩子和忽视孩子都是造成孩子边界模糊的原因。
这篇文章今天我反复读了三遍,但坐在电脑面前要写读后感时,我总是反复写反复删除,总觉得没有什么语言能够描述清楚我读完这篇文章之后的感受。或许是因为断奶这个词投入了我的潜意识中去,掀起了狂风大浪,让我的头脑整个怔住,无法进行细致思考,或许是因为作者描述到成长和不成长的冲突中,讲道成长的力量是强大的,而不成长的力量也是强大的,势均力敌的状态下,就看谁有勇气和魄力去舍弃那人天生就追求的安全感,我对自己现在的成长的迟疑而感到沮丧。但问题出现了就要去看见,问题到底出在哪里?怎么去解决,现在坐在电脑面前,既然文字无法摸清楚,那就用画面去看待,胎儿和妈妈一根脐带的连接,母体源源不断地输送养料,10月之后从母体脱离,一剪刀剪断了脐带,母体和婴儿的身体上完全的独立开,但并不代表着心理的分开,为什么分不开呢,因为妈妈就是一个孩子最原始的安全感来源,于是我在脑海中回想起来的是作者讲道的不成长有一些一眼就能看到的好处,比如我们不需要为自己负责任、我们能够获得别人的照顾、我们能够去向别人索取,你看无论哪一个都是一个伸手要的动作,如果是婴儿情有可原,他的四肢功能都没有开发出来,只能躺着,除了哭就是哭,用这种方式来获取营养,或者是直接这一方式都不需要,他的妈妈会时时刻刻关注着他的需求,但是作为一个成年人,却做着婴儿才做的事情,是不是显得有些突兀和奇怪。尽管不是叼着奶嘴或是含着妈妈的乳头,但是却总是想让别人对自己好,总想依赖别人,甚至因为安全感建立在外物身上,所以时刻都是处在一个紧张状态,因为外界的东西是没法进行完完全全的控制,那这个时候人势必是会去在意对方的一举一动,又如何做到把精力放在自己身上,去进行成长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