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聆听安宁读书会|《你不知道的自己》第二十四章:咀嚼孤独,现在的你孤独吗?

描述:如果说孤独是人的一种本能,现在的你品尝到的孤独是什么样的?你是在主动的孤独,还是被动的孤独?欢迎来这里分享你的读后感


发表意见

请先登陆


相关回答

咨询师柳洋的回答

“咀嚼孤独”这一章节中说:“当一个人处于青春期,特别四青春期的中期,20岁的时候,会有一种难以遏制的孤独感。这是因为随着生理和心理的成熟,独立的愿望已经增长到了一定的程度,使他想摆脱父母的依赖;而另一方面,他还没有完全的社会化,没有自己固定的交际圈子,经济上还不能独立。这是一种两头都就不着的状况,像一个被抛在空中的皮球,既不在原地,又没有落在它处。”我也就是20岁的时候,经常去热闹的地方,溜冰场就是一个人很杂,人很多,而且每天人都不同,我总结原因有以下几点: 1.我或许也正是为了克服自己的孤独感,难以抑制的孤独感,而选择去闹处掩盖自己的不安感; 2.又或许是为了让自己能够有更多的朋友,发展自己的交际圈,能够拥有属于自己的交际圈,而喜欢去溜冰场 3.还可能是因为喜欢轮滑,喜欢玩所以经常去; 4.大学的时候不知道自己想要干什么?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内心很空,就像空心菜一样,因为太空,没办法弥补,或者没有找到适当的方式去弥补,就选择以这样的方式去让自己没有时间去思考,没有机会去独处,因为独处就势必会面临:我是谁?我在哪儿?我在做什么?我要做什么?我想做什么?这样的连环问答环节,自己选择了逃避的方式,而且逃的很彻底。 5.喜欢新鲜感,刺激感,因为溜冰场每天人都不同,每个人滑的姿势,脸上的表情,人和人之间的动作都不一样,为此着迷,看着别人玩就好像自己在玩一样,看着别人就感觉内心很平静 ...... 可能还有很多原因,至少现在我明白了人最终是走向孤独的路上,孤独不是一个人呆着就可以,而是让你的心静下来,让内在小孩和自己面对面。接纳孤独,享受孤独,是我接下来要去做的,要去学习的,要去突破的!



咨询师汤梦的回答

现在的我是主动的孤独占主导,我会享受一个人独处的感觉,很惬意、很舒适,可以完成我喜欢做的事,可以去看我想看的电影和综艺,可以去跟家人聊一聊我想聊的话题,即使一个人呆着,也倍感愉悦。当然,我也并不排斥与人交往,我也乐于与外界接触,希望遇到更多更好的人,和他们交流使我像收获宝藏一般开心,如获珍宝之感。我们适当时也是需要孤独来更好地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的,因为在我们孤独之时,方可真正静下心来去思考。



咨询师李欢的回答

看到文章标题的时候,就深深的吸引了我,“咀嚼孤独”,这应该是人与孤独最和谐的一种相处方式了吧,这里感受到的不是孤寂,不是难受,而是一种享受,一种心灵上的安宁,这也是我一直追求的一种状态。我想能够咀嚼自己孤独的人,一定和自己相处的很好吧,一定和世界相处的很好吧,写这些文字的时候,嘴角不自觉的上扬,我想这一定是我内心真正渴望的东西才能让我如此动容吧。 文章中的很多话对我的震撼很大,“如果一个人在孤独的时候所做的事情,与他在有人在场的时候所做的事情反差不是太大,那我们就可以说他是一个活的较真实的人,一个内在和外在比较和谐的人。反之,如果孤独时的所作所为与在公众场所的表现反差太大,那我们就认为他是一个欠真实的人,一个内外不和谐的人,甚至是一个喜欢欺骗自己或欺骗别人的人,当然还可能会是一个活得很辛苦的人。”看到这一段话的时候,犹如当头棒喝,以前的我就是这样的人人前人后不一样,人前表现的很有礼貌,待人和善,努力的博取别人对我的认同,但是人后的时候总是有很多负面情绪,那时候会认为所有的人都是一样的,现在才知道是自己那时候活得太假了。虽然不想承认,但确实以前的自己连自己都骗,那么跟人交往的时候就更谈不上真实了,其实也是在欺骗他人而已。 “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一个很重要的修身要求,就是慎独。“在我们独处的时候,很容易做出一些不符合规范的行为来,我们也许可以对自己说,我们这样做了,但别人不知道,所以没关系。但是并不是所有的人都不知道,至少有一个人是知道的,那就是你自己。一个人也许可以永远的欺骗别人,但他能永远的欺骗自己吗?每一个人一生的目标都是内与外的和谐,这种追求和谐的力量,迟早会攻击那些不符合慎独的标准的行为,内心的冲突也就随之产生。所谓慎独,就是不让这种冲突产生,君子不欺于暗室,根本就不给自己攻击自己的机会。”这些话会一直警醒着我,让我做一个内在与外在和谐统一的人,让我做一个“慎独”的人。




蜀ICP备19002960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