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心理学|中国人的人格面具应该摘一摘了

先来解释一下什么叫人格面具,这是荣格分析心理学中的一个专业术语。它指的是一个人性格中向外界公开展示的那一面。就好比一个演员所扮演的一个角色,你所知道的就是这个角色,而对于这个演员的其他面你是不知道的,这个角色就是面具。而人格中的这一面就是人格面具,它是一个人的社会角色、公众形象,或是大家更熟知的一个词——人设。

人格面具是原型之一。

原型是人类在世世代代生存过程中,积累的原始印象、行为模式、应对生活的图式,刻印在基因里通过遗传流传下来的潜意识内容。例如,孩子生下来之后就会哭,他从来没有学过哭,哭就是一种先天的行为模式。再比如,孩子生下来就要寻找母亲,母亲就是一个原型。孩子并不是后天在生活中与现实里的妈妈互动才有的这个意识,恰恰相反,孩子头脑中先有一个母亲的原型,出生后,他会不断把现实里这个被称为”妈妈”的人与母亲原型相互对照,才渐渐地对现实中这个被称为“妈妈”的人形成了认知。

我们要知道,任何一种心理原型对于一个人而言都是必需的,它能够给人的存活带来好处,否则它就不可能成为人的天性。而人格面具给人带来的好处就是能够被外界的其他人接受,甚至被喜欢,而让自己能融入某个团体,找到归宿;或者能够减少外界对自己的各种攻击;甚至能够让人与那些并不喜欢的人和谐相处,以此在集体生活中存活下来。

但大家还要知道,任何事情,有利就有弊。物极必反,亢龙有悔。

人格面具过强会对一个人的人格健康造成极大的伤害。人格决定生活,人格有多健康,生活就有多幸福;人格不健康,生活很难幸福。

首先,人格面具太强,就会让人失去自我

中国,是一个极度缺乏自我的国家;中国人,是极度没有自我的人种。什么是自我?它既是一个心理学的词,也是一种生活的描述:高中终于毕业了,熬过了痛苦的中学时光,你终于可以自由了,请问大学报志愿的时候你能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专业吗?当你想做不婚族或丁克的时候,你能按自己的心意过自己想过的生活,而毫无压力吗?当你发现自己竟然喜欢同性,你能承认自己是同性恋吗?

如果对于上述这些问题,你有一个答案是不能,那你的自我意志就是受阻状态。

自我,是一个人独立自主的意识,是为自己负责的态度。

而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从你小的时候,就不允许你有这种态度。我们经常能够从家长嘴里听到这样的话:“你要听话,听话才是好孩子。”听话是什么意思?听话的意思就是,你不要有不同于我的观点和想法,不要有独立的思想,我的思想就是你的思想,我的意志就是你的意志。孩子的好坏,凭什么以听不听话为标准呢?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把孩子视为家长身上掉下来的肉,也就是家长身体延伸出来的一部分,所以他们认为我控制自己身体延伸出来的部分,有什么不可以么?所以传统文化要求,孩子必须要继承父母意志,否则就是不肖。“肖”就是相似的意思,就是说如果你跟你的父母不一样,就是不肖,不肖就是不孝。

大家可以想一想,这样的文化会导致什么结果?在孩子小的时候,他必须得依靠父母才能活下去,于是讨好父母,控制自己的思想跟父母保持一致。更有甚者,会形成所谓的“假性自体”,当然形成假性自体的时间要更早一些,大约在出生后6个月。我们常说“尊老爱幼”是中国的传统美德,这是在往自己脸上贴金,中国从来不爱幼,因为连尊幼都做不到,谈何爱幼?所以我们在社会上才会看到那么多讨好型人格和表演型人格。

现在正值春节假期,走亲访友是春节的必备项目,哪怕你跟这个所谓的亲戚并没有半毛钱的感情,哪怕你以后遇到生活困难,他也不是你的求助对象,但是还是要拜访。为什么呢?因为规矩。因为“大家都这样。”我们常说:“不读《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这里的“礼”就是对人格面具的具体规定,就是仪式。

其实中国也是一个宗教国家,只不过中国不信奉世界三大宗教,中国人信奉的是儒教。国民深受儒教的洗脑,生活里充满儒教的仪式。婚丧嫁娶、待人接物,包括过年回家这都是仪式。这些仪式已经习惯到让你感觉不出异样,以至于很多人竟然不去思考这些仪式是不是真的合理。前几天我看到这样一则新闻:女子为躲避催婚,去泰国过年。连自己什么时候结婚,这么私密的事情都不能自己做决定,中国人谈何自我?

很少有一种宗教会对国民的生活要求到如此细致的地步。要求越细致,你能自由发挥的余地就越小。所以就导致中国人“重礼不重情”。“礼”,只是仪式,做一件事的时候,有没有真情实感不重要,有没有实际意义也不重要,符合礼仪就够了。久而久之,人们根本就不知道自己到底想要什么,生活里做这件事到底是为了什么,逐渐的意识性也就降低了,也就逐渐产生了和基督教“不该思想,只该信仰”一样的效果。

比如,大家有没有想过自己为什么要上大学呢?结婚到底是为了什么?生孩子又是为了什么呢?很多人都没有想过,甚至,不会有这样的疑问,只是觉得年龄到了,就该这么做呀。一个人最堕落的表现就是不思考,那就肯定得不出自己的结论。

儒教是培养奴才的宗教,是塑造等级制度的宗教,这一点与我们今天追求的民主格格不入,是必须要杜绝的,否则就是思想的滑坡。儒教只用了“忠君、孝顺”这两点就把老百姓的思想给奴化了。但是中国历史上缺少西方文艺复兴这样轰轰烈烈的思想运动,导致直到今天,我们某些人的骨子里仍然封建。有些人他们是主动维护这种封建糟粕的,因为他们在维护自己的利益。没有了封建思想,凭他们自己的资本没办法像现在这样备受尊重。举个例子,一个人受尊重,是因为他德高望重,并不是因为他年龄大,只不过在古代,德高望重的人一般年龄都大,所以我们会本能的尊老。但是封建思想混淆了两者之间的因果关系,会让某些德不高、望不重的人,只要年龄大,也能受尊重,这些人怎么可能放弃封建思想呢?

由于被礼教、规矩束缚着,所以中国人比任何一个国家的人都更加注重人格面具。一种原型力量过强,就一定会压制其他原型力量的释放。这个人还能健康的了吗?

如果你仔细观察,我们生活中会有这样一个群体,他们功成名就,是社会名流,但是却经常在一个人的时候,感到异常空虚寂寞,有时候会觉得自己的生活没有意义。在我的职业生涯中,我遇到过很多这样的案例。究其根本,这些成功者多年以来,一直在欺骗自己,他们的兴趣点和努力的方向完全是虚假的,他们对待自己是虚伪的。自己不过是为了活成别人期待的那个样子,对自己完全不感兴趣的东西做出一副很感兴趣的样子罢了。突然有一天,他们发现了这一点,于是泄气了。

有人曾经问我:“马老师,想要心理健康,必须要做心理咨询吗?”我说:“不需要,只需要做到8个字,光明磊落,实事求是,关键在于别骗自己,欺骗自己比欺骗别人更愚蠢、更有害。”表演型人格的人,就是一天到晚带着面具生活的人,从来不摘下面具,永远做别人眼中的老好人,你问他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他根本就答不上来。

情感是自然的,礼仪是人造的,自然的东西永远永远先于人造的东西。用礼仪去塑造情感,完全是对人性的大不敬。中国礼教的存在,就是对人性的亵渎。试想,家人去世,竟被要求谁的哭声大,谁就显得更有情感,这难道不是对人类情感的大不敬?什么东西?

人格面具太强的第二点害处是会让自己一个变得骄傲自大,极不尊重别人。

一个人以自己认同的人格面具自居时,如果人格面具的能量过强,他就逐渐分不清真实和想象,他会逐渐失去对这个角色的掌控,而被这个角色所掌控。最直接的表现就是不管在哪儿,他都是一种生活态度。比如,一个公司领导,他回到家里竟以一副领导的嘴脸对待妻儿,这就是被人格面具掌控的结果。

更严重的情况是,这个人可能会把自己的这个角色强加给他人,要求他人也要充当这个角色。比如某些家长,自己喜欢某种事物,他就强迫自己的孩子也得喜欢这种事物。官场中,某个领导喜欢一项运动,下级也会逐渐喜欢这项运动,这就是人格面具膨胀的结果。

中国某些习俗,实际上就是企图把一些统一的行为规范,强加给整个集体,而根本不考虑个人需求是否会有不同。这些都说明了,人格面具膨胀给人的心理健康带来的极大伤害。

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中国人的心理健康就开始走下坡路。大一统的王朝需要的是集权,集权就需要剥夺人的独立思想。于是就有了“存天理,灭人欲”,八股取士,文字狱等等一系列的思想统治措施。

今天的中国讲究民主,讲究人权,不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封建王朝。我们是自己的主人,不需要效忠于家天下的君主。生活中的众多仪式,并不是那么正确的生活方式,并不是我们必须得遵守的规矩。我们应该讲规律,而不该讲规矩。规矩应该遵循规律。不遵循规律的规矩,从存在的那天起,也许就是不道德的。

中国已经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了,所以我们的国民素质、国民健康程度应该配得上经济的发展。经济、文明两条腿都得健康,而不能一条腿粗,一条腿细,那是畸形的。

中国缺少“以人为本”的文化思想运动,中国的新文化运动并不彻底。我想这场文化运动应该持续下去。

作者简介:

马承宁,聆听安宁身体心理健康咨询中心创始人,最适合中国来访者的职业心理咨询师,是来访者最忠实的陪伴者和心灵守护者。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实用主义催眠师,心理督导师,社会医学专家,专业心理学毕业,然后一直从事职业心理咨询至今。既有理论基础,又有实践功底。从事职业心理咨询工作至今已有10年,治愈了上百位神经症患者,并历时3年半帮助一个精神分裂症患者摆脱精神类药物。

马老师在很多领域都能有效的帮助来访者解决问题,擅长婚姻咨询、人际关系心理咨询、儿童青少年咨询、神经症及性心理障碍治疗,并对利用心理学方法治疗精神分裂症和内科疾病有研究。尤其在治疗神经症方面,能够帮助来访者解决症状,重塑来访者的性格,彻底告别该种神经症。众多患者经过马老师的治疗,都已痊愈,重新过上了健康、幸福的生活。

马老师详细介绍:http://www.mchning.cn/team/info?id=3

想跟随马老师学习心理咨询,可点击《聆听安宁心理咨询职业技能培训学院(网校)招生信息》查看详情。

重点文章(点击标题即可查看):

朋友聚餐中蕴含的人际关系的学问

成都49中男生坠亡背后的罪恶——去个性化

马老师重新讲解移情和反移情

更多精彩内容:http://www.mchning.cn/news/xlwz




蜀ICP备19002960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