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热点|三个子宫和一个大脑的对话?教育失败和不良社会风气的锅不该让3个弱女子去背

近日,三名北大女毕业生与东京大学名誉教授上野千鹤子的对话视频火遍网络,舆论一片骂声,甚至有人将其称之为是“三个子宫和一个大脑的对话”。这样的社会舆论不禁让我想起了鲁迅先生的小说《祝福》:“四叔虽然照例皱过眉,但鉴于向来雇佣女工之难,也就并不大反对,只是暗暗地告诫四婶说,这种人虽然似乎很可怜,但是败坏风俗的,用她帮忙还可以,祭祀的时候可用不着她沾手,一切饭菜,只好自己做,否则,不干干净,祖宗是不吃的。……镇上的人们也仍然叫她祥林嫂,但音调和先前很不同;也还和她讲话,但笑容却冷冷的了。……女人们却不独宽恕了她似的,脸上立刻改换了鄙薄的神气,还要陪出许多眼泪来。”

祥林嫂的故事大家很熟悉,曾经是被选入语文教材的。我们今天对待这三位北大女生的态度,与对待祥林嫂的男女们何其相似。

这是“三个子宫”?也许是吧。但是关键问题为什么没有人提?这“三个子宫”,谁塑造的?你不会说是这三位女生自己塑造的吧?是,他们的价值观与她们个人的选择密切相关。但是又是谁让她们做出的这种选择呢?

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当今教育早已失去了教育的本质》,虽然不同的学者和先贤对教育的功能,教育的本质有不同的描述,但是我们总结归类一下,不难发现,教育是有其本职功能的,那就是受教育者通过教育,最应该获得的是一种思维模式,是一种生活实践能力,在遵循自然之道的前提之下,通过教育获得更加适应社会的能力,通过接受教育,自己能够“更专业的”活着,并在“独善其身”的基础上,造福于社会。也就是说,教育最本质的职能是育人,育健康之人,育有用之人,育适应社会、幸福生活之善人,育造福社会之人。

然而,当今教育,该教的东西不教,该学的东西不学,与现实生活最息息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学不到,没处学,从学校毕业后,哪怕学历再高,生活也有可能是一团糟。而且我们今天的教育,连“人为何要学习?”这一最基本问题,都不向学生作答,只是一味地硬塞知识给学生(而且这些知识还可能与生活并无多大关系),只是一味地追求学历,难道不是失去了教育之本质吗?我们经常在评论区里看到“老师的职责就是把课本上的知识讲给学生,人格成长、精神独立那是家庭教育的责任”这种扯淡的话。教育者们作为受过专业培训的教育任务的承担者,竟然把自己的责任弱化并甩锅。我们专门制定一个叫做“教师节”的节日,就是因为这个职业责任重大,不同于其他一般职业。如果仅仅把教师当成是一个职业岗位,并对自己的业务能力放任自流,那本身就是不负责任。

1998100多岁的陈翰笙先生参加北大校庆,被要求对北大说句祝福语,陈先生说:“祝北大今后办的像老北大一样好。”主持人不爱听,希望老先生说“祝北大越办越好”,连教三遍,老先生坚定地回答了三遍:“祝北大今后办的像老北大一样好。”他认定北大今不如昔,所以绝不改口。再说清华大学,曾经的校训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独立精神,自由思想”。而现在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你品,你细品。你可知“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我们批判三位女士,可是在当今教育环境下,又有多少人真正能够把学到的东西应用到生活里?尤其是那些关于人生观的东西?可能你想学都不一定学的到。应试教育的影响使得太多人把学习和生活完全分开。学习是用来考试的,考试是用来提升学历的,提升学历是为了找工作的,找到工作之后,来到生活里,仍旧按照本能或者从小在父母那里获得的生活方式去生活。我们常说解放思想,可是环境允许我们解放思想吗?我们批判她们没有独立思考能力,批判她们眼界低,可是她们探讨的问题难道不是我们中国当今非常重要的社会问题吗?

223号我刚刚看到一个帖子,四川一个女孩被父母叫回家催婚,女孩崩溃大哭,一边哭一边说:“我这辈子不结婚就是对不起父母吗?我这辈子不结婚我就该死?就不配活在这个世界上吗?”催婚问题、催生问题难道不是我们当今很严重的一个社会问题吗?从精神分析的角度上讲,催婚催生就等于谋杀。一个人活在世界上,本身是没有什么意义的,之所以变得有意义,就在于人们可以选择自己想过的人生并赋予意义。而催婚和催生就是在剥夺孩子的人生选择权,一个人如果这辈子不能按照自己的心愿生活,那就等于虚度光阴,没有任何意义,那他也就成了一具行尸走肉,没有灵魂的躯壳。

在与上野千鹤子教授的对话中,有位北大女毕业生说:“如果30岁,我回到老家说我不结婚,那样的压力我受不了”。这个回答多么的真实。这就是中国的社会真相呀。她们是上过大学的,上的还是北大这样的名牌大学。但是那又怎么样呢?北大教这个吗?北大培养她们独立自主的意识了吗?中国大学从来都不是独立的学术机构,而首先是个政治机构,然后才是学术机构。当她们面对逼婚的时候,她们的学校会成为她们的后盾吗?不但不会成为她们的后盾,从小到大她们上过的学还会成为现今逼迫她们的帮凶——因为她们从小接受的教育就是“你要做个孝顺的好孩子”。这种长期的催眠会导致她们脑子里都会塑造出这样的超我:不结婚、不生孩子就是大逆不道。所以她们在面对逼婚、逼生的时候,所承受的压力可不光来自于逼她们的父母,而来自于多年来的积累,甚至是整个社会的逼迫。岁月的催眠极其可怕。有时候我不得不感叹,封建王朝已经被推翻了一百多年,但有些人的骨子里仍然封建,而且这个社会还纵容这种封建。封建王朝只用了两招——忠君、孝顺——就做到了中央集权,而今,愚孝的风气依然未减。这样来自社会的巨大压力,你让这个弱女子拿什么去对抗?中国的新文化运动,昙花一现,我们整个社会风气就不是以人为中心的,很多东西都比人贵,比如规矩,比如被称为礼仪的仪式。当家中有人去世的时候,哭与不哭竟然都会被要求,人权在哪里?尊重在哪里?“人”在哪里?

所以啊,三位北大女生确实缺乏优秀的独立女性的素质,但是,赖谁呀?上野千鹤子教授是位伟大的新时代女性,和她相比,三个女生黯然失色,我认为理所应当。因为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三个女生生长的社会风气就不太允许她们独立抗争。任何一种人生选择都会付出极大的代价,而中国的社会风气和学校失败的教育导致她们没有能力走上像上野千鹤子一样的人生轨迹。一旦她们选择了后者,所需承担的压力,谁能替代?她们是社会的产物,从价值观来讲,是保守的,但是这种选择不是错的,因为选择需要付出成本,谁来负责,谁做决定。吃瓜群众的批判,不过是站着说话不腰疼。

三位北大女生的悲剧——我把它称之为“悲剧”,因为其中带有无可奈何,与压抑的成分——绝不是剧终。我们应该说,连北大毕业的高材生都被逼成了这样,那不如她们的普通年轻人,又活成什么样了?

三位北大女生不过是千千万万中国年轻人的代表,在整个采访过程中,虽然确实存在不礼貌的用语,但是基调真实,有话直说,所述不过是她们的真实想法。立足于真实的交流,确有必要。千鹤子教授都没有责怪她们礼节问题,有些人舍本逐末的目的是什么?确定不是在消费她们吗?

网络上,“有志之士”比比皆是,那既然“有志之士”们发现了问题,就别老太太捡柿子——专挑软的捏。我们都生活在这样缺乏尊重,缺乏选择权,被随意突破个人边界,还在强调愚孝,不断被剥夺独立思考能力的社会里,所以这个社会所坚持的某些文化,才是我们应该批判的对象。如果我们在批判社会的过程中,父母不幸中枪,那我们仍旧需要坚持,因为你是“有志之士”。我们不是在反对父母,而是在反对传统糟粕文化,父母不过是糟粕的载体。他们当然也可以是精华文化的载体,那取决于他们自己的选择。所以有志之士应该联合起来,对抗封建糟粕,建立 真正自由民主的社会风气。

我强烈建议我们重读鲁迅。鲁迅先生是勇士、是战士,鲁迅就是在和整个中国腐朽、陈旧的、有毒的封建礼教做斗争,他是对整个社会的麻木不仁、冰冷无情、虚情假意的抨击,他在那个孤立无援的年代,敢为天下先,他是孤胆英雄。我说了,中国缺乏持续200多年的文艺复兴运动,新文化运动昙花一现,很多人骨子里的封建需要鲁迅来洗刷精神。

人的心理病,不过是文化的心理病。人是文化病的载体。

作者简介:

马承宁,聆听安宁身体心理健康咨询中心创始人,最适合中国来访者的职业心理咨询师,是来访者最忠实的陪伴者和心灵守护者。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实用主义催眠师,心理督导师,社会医学专家,专业心理学毕业,然后一直从事职业心理咨询至今。既有理论基础,又有实践功底。从事职业心理咨询工作至今已有10年,治愈了上百位神经症患者,并历时3年半帮助一个精神分裂症患者摆脱精神类药物。

马老师在很多领域都能有效的帮助来访者解决问题,擅长婚姻咨询、人际关系心理咨询、儿童青少年咨询、神经症及性心理障碍治疗,并对利用心理学方法治疗精神分裂症和内科疾病有研究。尤其在治疗神经症方面,能够帮助来访者解决症状,重塑来访者的性格,彻底告别该种神经症。众多患者经过马老师的治疗,都已痊愈,重新过上了健康、幸福的生活。

马老师详细介绍:http://www.mchning.cn/team/info?id=3

想跟随马老师学习心理咨询,可点击《聆听安宁心理咨询职业技能培训学院(网校)招生信息》查看详情。

重点文章(点击标题即可查看):

《狂飙》,检验人性的一部剧,检验观众的人性

有种杀戮叫做家暴

为什么让我心理负担重的不是生活而是父母

朋友聚餐中蕴含的人际关系的学问

更多精彩内容:http://www.mchning.cn/news/xlwz




蜀ICP备19002960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