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恩斯沃斯等人采用了一种技术,这种技术叫陌生人情境程序,以这种技术来调查婴儿的依恋关系类型。陌生人依恋程序是怎么操作的呢?是将婴儿和他的母亲以及陌生人依次分别安置在一个实验室,通过母亲离去,母亲返回,陌生人出现,陌生人离开,以及独自一人等不同的情境来观察这个孩子的情绪和行为变化。这个过程称之为陌生人情境程序,它是一个实验的设计。通过这种陌生人情境程序,艾恩斯沃斯把依恋关系分为了三类,实际上精细划分,我想跟大家讲的是四类,依恋关系是分为了四类,他们把依恋关系分为了安全型、躲避型和矛盾型三类依恋关系。
首先我们来看安全型的依恋关系。安全型的依恋关系是怎么做的呢?婴儿和母亲来到了一个实验室里,这个实验室有很多很多的玩具,然后这个孩子进入到实验室之后,他就会脱离母亲的怀抱,跑到这堆玩具里去玩,然后在这个孩子不注意的情况下,这个母亲就消失了,就出来了。孩子发现母亲消失了之后,他会出现短暂的焦虑感,就开始找母亲,满屋里找,找了一会儿没找着,还没找着怎么办?没找着他继续玩他的玩具,就不找了。然后他妈妈回来了,回来之后,他就第一时间扑到妈妈的怀抱里,来抱一抱。抱完了之后,他觉得自己满足了,他就挣脱母亲的怀抱,继续玩他的玩具,这就是安全性的依恋关系。也就是说,在我需要母亲的时候,我需要你,在我不需要的时候,我要去探索世界。
这是安全性的依恋关系,大约70%的婴儿属于这一类。当然它这个数据决定于它的取样,这个我们要清楚。这一类婴儿视母亲为安全基地,母亲在场的时候会让他感到足够的安全,在与母亲独自相处的时候,即使是在陌生环境里,他们也可以积极的探索环境。而在与母亲分离之后,明显的产生不安,但是一段时间之后会消失,当母亲返回时,就寻找母亲,很快的与她们进行接触,然后足够了之后,再脱离母亲的接触。就这个情况,这就是安全性的依恋关系。
那么,矛盾型依恋关系,矛盾性依恋关系有一些其他的名字,它等于反抗型依恋关系,等于紊乱型依恋关系。我个人比较习惯称它为紊乱型依恋关系,大约有10%的婴儿属于这一类,这一类婴儿缺乏安全感。即使母亲在场,他们也非常焦虑,不愿意进行探索活动,时刻警惕母亲离开,当和母亲分离的时候,就会极度反抗,非常忧伤。当母亲返回的时候,这个时候出现差别了,大家注意,这个时候出现差别了,有的孩子会第一时间扑到母亲的怀抱里,再也不下来了,而且会打她,“你怎么能离开呢?”这种孩子被称之为焦虑型依恋关系。还有一种孩子。当母亲回来的时候,他一方面会对母亲离开表示非常不满,非常生气,并且试图留在母亲身边,但是会对母亲的接触表示反抗。也就是说他会有一个很典型的动作,张开手臂要是你抱我,但我身体会往后移动,会远离,会出现这种紊乱性的状态,这种矛盾性的状态,这种状态称之为叫做紊乱型依恋关系,也叫做矛盾型依恋关系。
这种现象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非常多见,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我要跟你分手,因为我离不开你了》,大家一定要明白,这种现象在我们的生活里太多了,尤其是一些女性,她会很容易跟一个陌生的人,这个人更多的是异性,建立关系,她会很容易在极短的时间之内就跟这个人建立关系,甚至会在很短的时间之内跟这个人发生性关系。但是当她觉察到她开始跟这个人有很亲密的情感关系的时候,她就要有意无意的制造各种行为来破坏这段关系,直至最后分手,这种状态你就可以称之为是紊乱型依恋关系的代表。也就是说,一个人渴望关系,可是又害怕亲密关系。
那么紊乱型的依恋关系和焦虑型依恋关系有什么区别呢?焦虑性的依恋关系,就是没有妈妈,我特别害怕,我心里恐惧比较多,仅此而已。但是矛盾型或者是叫紊乱型依恋关系,就是我曾经被你伤害的太重,你抛弃我,给我带来的这种伤害太疼了,我不想再体验一次,所以我就不建立这段关系,我要杜绝自己建立任何亲密关系,这样的话你就没有机会再抛弃我,可是我心里又需要,怎么办?就一面找,一面分,一面分,一面找。很多时候你会发现,有些人在情感上无缝衔接,就是分手了,马上找一个,又分手了,再找一个,又分手了,再找一个,就不停的这样来做,这种现象就是典型的紊乱性依恋关系的表现形式。这是焦虑型依恋关系和紊乱型依恋关系。
接下来是躲避型依恋关系,也叫做冷漠型依恋关系,还叫回避型依恋关系,它是不同的翻译方式。大约20%的婴儿属于这一类,他们在与母亲在一起的时候,似乎对探索不感兴趣,与母亲分离的时候,也没有多少忧伤,也不关心你离开了,当母亲回来的时候,也不关心你回来了。常常避免和母亲接触,他们对陌生人也没有特别的警惕,但是常常采取回避和忽视的态度。也就是说很高冷,我对啥都不关心,我对探索世界也不关心,我对我妈走了来了也不关心,对陌生人我也不关心,就这么个状态。
那么,这部分的婴儿实际上和母亲之间并没有形成特别亲密的情感连接,被称之为无依恋婴儿。实际上大家要知道,这部分的人或这部分的孩子,他的心理情绪状态是波涛汹涌的,也就是说他内心特别的复杂,但是喜怒不形于色。这种人在我们的生活中也很多,而且大家想一想,其实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造成这种冷漠型依恋关系的现象会很多,为什么?因为咱们中国的传统文化讲理不讲情,我说的这个理不是理智的理,是礼貌的礼,礼节的礼。在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当中,礼高于一切,也就是说你跟你父母的关系,尤其是老一辈的人当中,你跟你父母之间关系,中间的那种仪式感,绝对要高于你们俩之间的情感。所以我们有的时候,我们会为了去追求这种仪式感,我们忽略情感。你想想,这个人早上起来,我要跟我的父母去请安,这个请安是个仪式,这个请安里面有没有情感呢?不重要,情感并不是这个仪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有,它也可以没有,也就是说我们的这个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它给人的行为制定了无数的规则,这些规则有的合理,有的并不合理,那么这些规则就形成了人与人之间情感流通的屏障,它就变成了一个情感障碍,它就变成了一个防御的机制,它变成了一种防御。所以你就会发现在中国人的家庭里面,搂一搂,抱一抱,亲一亲,很难,甚至是说一句情话很难,作为一个孩子对自己的母亲说一句“我爱你”,很难,父母对自己的孩子说一句“我爱你”,也很难,张不开嘴,为什么呢?因为他在做情感隔离,从出生的那一刻开始,我们的文化就在训导我们隔离自己的情感,用各种各样的仪式来隔离情感。所以你就会发现,我们跟我们的父母之间中规中矩,墨守成规,一板一眼,就这么来交流。这中间缺乏很明显的情感状态,交流的时候一就是一,二就是二,没有情感交流。
我们网友问怎么办,怎么办呢?逼自己一下,逼自己一下去做就可以了。我们对于那些仪式,对于不好的,我们要勇敢的进行反驳、反抗,对于好的我们可以继承。但是你要明白一个道理,就是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尤其是今天,我们中国的文化受西方文化的冲击,我们现代人越来越注重情感,越来越注重情感。那么,在注重情感的时候,我们就要去做这样的一些事情,就是从我开始,我主动的去跟对方说“我爱你”,我主动的去跟对方表达我的情绪,表达我的情感,对方反应不反应无所谓,时间久了之后,对方会跟着你的变化而变化。那整个家庭的系统就会发生变化了,一个家庭是一个系统,一个家庭的成员出问题了,并不是说这一个人出问题了,有可能是整个家庭都有问题,这就跟我们的身体是一样的,手肿了,未必是手的问题,也许是内脏出问题了。其实心理学在一定程度上,它就像中医一样。
所以在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的影响下,这种冷漠型的依恋关系很多,比它这个数字要多得多,仪式感重于一切,礼节重于一切,这些东西都要在我们以后的社会文明发展过程当中去逐渐的进行改革。
作者简介:
马承宁,聆听安宁身体心理健康咨询中心创始人,最适合中国来访者的职业心理咨询师,是来访者最忠实的陪伴者和心灵守护者。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实用主义催眠师,心理督导师,社会医学专家,专业心理学毕业,然后一直从事职业心理咨询至今。既有理论基础,又有实践功底。从事职业心理咨询工作至今已有10年,治愈了上百位神经症患者,并历时3年半帮助一个精神分裂症患者摆脱精神类药物。
马老师在很多领域都能有效的帮助来访者解决问题,擅长婚姻咨询、人际关系心理咨询、儿童青少年咨询、神经症及性心理障碍治疗,并对利用心理学方法治疗精神分裂症和内科疾病有研究。尤其在治疗神经症方面,能够帮助来访者解决症状,重塑来访者的性格,彻底告别该种神经症。众多患者经过马老师的治疗,都已痊愈,重新过上了健康、幸福的生活。
马老师详细介绍:http://www.mchning.cn/team/info?id=3
想跟随马老师学习心理咨询,可点击《聆听安宁心理咨询职业技能培训学院(网校)招生信息》查看详情。
重点文章(点击标题即可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