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关系|剖析孝文化之孝道的构成1孝心(六)

在古代,对于父母的意志是绝对服从,还是只选择善良的意志服从,有不同的看法,在先秦时期,思想家、学者其实很矛盾,有的时候说要绝对服从,有的时候又说有条件的服从,但是在汉朝罢黜百家之后,一直到清朝,就是从汉武帝时期一直到清朝结束,特别统一,绝对服从,没有人给你谈条件,就是要绝对服从。大家可以想想,从汉朝汉武帝时期,一直到1911年,大清被推翻了,这是多长时间?所以你就可以想象中国人的思想受这种有毒文化的毒害到何种程度?

先秦时期学者的态度比较模糊,比如说像孔子,他曾经就有争议的语言,他在论语·当中说过这样的话,懿子孝,子曰违。就是没有违背你父母意愿的地方,这就叫孝。他在论语·这一篇里说,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侍奉父母的时候,你如果看到父母有做得不好的地方,你要婉转的轻微的跟父母提出来,如果父母不听,那么你仍然要按照父母的意志去做,不能违抗,你要继续行动,不能有埋怨他强调的就是一种绝对服从。那么,在孝经·谏诤有这么一句记载,曾子曰“若夫慈爱、恭敬、安亲、扬名,则闻命矣。敢问子从父之令,可谓孝乎?”就是曾子问,像慈爱恭敬亲、扬名,像这些教诲啊,我都听你讲过了,所以问老师听从父母之命,这就是遵从了孝吗?然后子曰:“是何言与!是何言与!昔者,天子有争臣七人,虽无道,不失其天下;诸侯有争臣五人,虽无道,不失其国;大夫有争臣三人,虽无道,不失其家;士有争友,则身不离于令名;父有争子,则身不陷于不义。故当不义则争之。从父之令,又焉得为孝乎?”他这句话啥意思呢?他说你这是怎么说话的你这是怎么说话的?还重复了两遍,你这是说什么呢你怎么能这么说话呢从前周天子有诤臣七人,诤臣,书本上写的是竞争的争,但是这里要读,因为它是个通假字,也就是我们经常所说的诤友。周天子有诤臣七虽然荒淫无道,但是天下没有失去诸侯有诤臣五虽然也荒淫无道,但是可以守住国家,大夫有诤臣三人荒淫无道,保住那么诤友,然后不会失去自己的美誉度,所以如果当父亲的有一个子,那么他将终身不会将自己陷于不义,所以在你面对不易之举的时候,这个当儿子的不可以不给自己的父亲提出来,不可以不面前鉴于父母,所以作为臣子的不可以不对自己的君主提出他的不当的行为,所以只要是出现了不符合道义的行为和举动那么你就必须要面于他,所以如果当你父亲做的这个事不符合道义,你还听从他的命令,这怎么能够可以被称为呢?他其实是这么说话的,所以你就会发现在孔子的言论里面,他有的时候这么讲,有的时候那么讲,有的时候他强调无条件,有的时候他强调有条件。

那么这是什么意思呢?它其实很简单啊第一大家都知道孔子的思想奉行的是因材施教,所以他面对不同的人会说不同的话,所以他对一位学生说,你要想做一件事儿你想到了赶快去做,别琢磨又对他另一位学生说,你一定要三思而后行,所以你会发现他对于不同的学生,他有不同的要求再一个就是孔子的言行孔子说的这些话其实都是以对话的形式记录下来的这种情况下,你就一定要考虑他说这句话时候的背景,你抛开了背景,不去考虑这句话的含义,你就等于没读,所以就像我们我们读一首古诗,读一首古词,你必然要搞清楚作者所在的人文背景,你一定要搞清楚作者他所处的时代背景和他当时写这首诗时候的那种环境背景你不去搞明白环境背景和历史背景,你基本上是读不懂这首诗的,可能会断章取义。孔子也是一样的,他说话第一会因材施教,他说话的时候一定会考虑当时的环境背景,我在跟谁说我说这句话的时候是一个什么样的环境你还得去考虑他的历史背景孔子当时所生活的年代还是很讲礼仪的,那个时候大家所奉行的那种周礼》,最起码现在影响很深远啊所以孔子说这个话的时候,他其实没有问题的。

作者简介:

马承宁,聆听安宁身体心理健康咨询中心创始人,最适合中国来访者的职业心理咨询师,是来访者最忠实的陪伴者和心灵守护者。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实用主义催眠师,心理督导师,社会医学专家,专业心理学毕业,然后一直从事职业心理咨询至今。既有理论基础,又有实践功底。从事职业心理咨询工作至今已有10年,治愈了上百位神经症患者,并历时3年半帮助一个精神分裂症患者摆脱精神类药物。

马老师在很多领域都能有效的帮助来访者解决问题,擅长婚姻咨询、人际关系心理咨询、儿童青少年咨询、神经症及性心理障碍治疗,并对利用心理学方法治疗精神分裂症和内科疾病有研究。尤其在治疗神经症方面,能够帮助来访者解决症状,重塑来访者的性格,彻底告别该种神经症。众多患者经过马老师的治疗,都已痊愈,重新过上了健康、幸福的生活。

马老师详细介绍:http://www.mchning.cn/team/info?id=3

想跟随马老师学习心理咨询,可点击《聆听安宁心理咨询职业技能培训学院(网校)招生信息》查看详情。

重点文章(点击标题即可查看):

孝道的构成之孝心(一)

对于第一次咨询,咨询师应当如何合理规划时间

“强扭的瓜不甜”适用于一切人际关系

从冷漠型依恋关系形成原因中得出启示,如何看待催生?

更多精彩内容:http://www.mchning.cn/news/xlwz




蜀ICP备19002960号-2